首页 > 使馆信息 > 使馆活动
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在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论”——西方的新话语陷阱》
2024-06-27 22:00

2024年6月27日,李明大使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论”——西方的新话语陷阱》,介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劲势头和中国经济光明前景,驳斥一些西方政客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这一伪命题。

文章指出一些西方政客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目的是阻碍中国发展,遏制打压中国。文章从四个方面批驳了“中国产能过剩论”这一伪命题:

一是“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反映的是鲜明时代逻辑和实践逻辑。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就是新能源产业。中国新能源产品得益于长期积累的先发优势、配套优势、市场优势、人力优势,是通过充分市场竞争塑造的,是通过长期投入科研创新努力获得的。如果产能超过本国需求就是“产能过剩”,那就相当于将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上等号,明显违背经济逻辑。

二是中国的新能源产能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所急需的先进产能。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升。然而,一些西方国家纷纷推迟本国减排承诺,致使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困难重重。事实上,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和快速成长阶段,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如果一味打压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只会增加全球绿色发展成本,降低全球绿色发展速度。

三是以“反补贴”为名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是毫无根据的。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锂电池等产业,在生产环节不予补贴,在研发环节给予减免税等支持,在消费环节给予消费者优惠政策。这些补贴都不与出口挂钩,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都可平等享受,不存在世贸组织所禁止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加大新能源相关产业补贴,同时又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

四是中国既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消费大国,从未也不会出现“钢铁产能过剩”。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就是中塞双方开展优质产能合作的生动例证。这家钢厂曾一度濒临破产,在中塞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河钢集团于2016年收购钢厂,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落后的钢铁产能转变为优质产能,短短半年时间内扭亏为盈。

文章强调,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久前习近平主席成功对塞国事访问,与武契奇总统共同宣布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塞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塞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吸引了不少中国企业积极投身塞新能源开发建设,中塞合作前景广阔。


推荐给朋友 
     打印